***海之役俘虏
同是内乱,西晋出现“五胡乱华”,为何蒙古不南下攻打明朝?
你这个问题问的,应该是同样是内乱,西晋八王之乱时,外族趁机入侵;而明朝靖难时,被赶出中原的蒙古为什么不南下呢?先说一个问题就是五胡乱华是在八王之乱之后的,而且也不算是入侵吧,因为当时的情况和政策的原因,很多少数民族就在内地,所以说,五胡乱华应该也属于造反,只是是少数民族的造反。
八王之乱远比靖难之役时间长规模大,造成的破坏远大于靖难之役;
八王之乱开始于291年,到306年彻底结束,总共经历了16年,这15年的时间,朝政败坏,大量朝臣被杀,后期的战争除了开始的八王为首的势力之外,还有各地的势力搅局起事,最后基本蔓延全国;等到八王之乱结束的时候,西晋基本已经打残,国民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流民遍地,朝廷也难以对整个国家进行有效的掌控了。
靖难之役则不同,靖难之役开始于1399年,到1402年结束,主要的战场是在华北和华东地区,其他地域相相对稳定;朱棣在当皇帝之后,减免了曾经作为战场省份的及相关省份的赋税。
所以,两者相比较,靖难之役的影响比八王之乱小多了,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两个时间段的少数民族所处的位置和势力不同: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而周边的胡人却是蠢蠢欲动,经常捣乱,抢劫。为此,曹操就亲征西戎,北征乌桓等。而且还差点死在北征乌桓的路上。因此,胡人就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可能捣乱。为此,曹操将其全部内迁,放到自己眼皮子底下,重军防守之地,这样能够很好的看住这些不安分的胡人。几十年的战乱,加之自然灾害,使得北方人口锐减,而胡人但是受损较少,将其内迁,能够充实北方人口,巩固统治。曹操将胡人内迁后,将其分散分布在山西,陕西等地,基本上是杂居的格局。而且允许他们与***通婚。但是这些胡人,在中央***强大的时候,还能老老实实。但是,西晋“八王之乱”导致中央权力削弱,进而“五胡乱华”。
元朝时期,蒙古统治者变本加厉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民族压迫十分严重,***被掠夺更为常见。将各民族分为不同等级,残酷剥削汉族群众,人民揭竿而起,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蒙古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元朝的衰落。至正十年(1350年),元***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但导致物价迅速上涨。次年,元惠宗派贾鲁治黄河。“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爆发。而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朱元璋即位后***取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生产,确立里甲制,整顿吏治。
“五胡入华”于东汉末年,到西晋“八王之乱”时,各族有很大的发展时间。而明朝与蒙古的关系和秦汉、隋唐时与匈奴的关系史。朱元璋即位后大力发展生产,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外患。
靖难之役的精锐“朵颜三卫”如果归附了明王朝会如何?
在历史上有名的“朵颜三卫”是从何而来的,他们都是什么人?他们做了些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他们又去了哪里?
在辽东大地上,元朝的时候就是各个游牧的部落,随着元帝国的没落,中原大地上崛起了大明,朱元璋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期间征服了很多残元势力,又在西北、北方和东北的边境线上建立了卫所。
“朵颜三卫”就是在辽东设立的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也称为兀良哈三卫,他们都是有叫做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部三个部落的蒙古人组成,归于宁王管辖。但是他们并不老实,后来反叛明朝归了北元。
而“朵颜三卫”真正与明朝建立稳固的关系是在朱棣争夺帝位的过程中,从记载中看,朱棣为了把“朵颜三卫”指着强大的军事力量拉拢过来为己所用,不但赏了他们官职,还赐给了很多的金银财宝。
其实,“朵颜三卫”归了北元之后过得并不顺心,本来说好的战胜的战利品可以据为己有,但是北元却出尔反尔,还有收归一定量的战利品,剩下的才能带回家。这样朝不保夕的日子还不如在朱棣哪里按月拿工资过得舒服呢!
朱棣在夺取帝位之后重设了“朵颜三卫”,把之前管辖的宁王重新封到了江西,“朵颜三卫”拥有了大片的驻牧之地。
蒙古人永远是蒙古人,他们的骨子里流淌着的就是战争的血液,虽然“朵颜三卫”得到了大片的驻牧之地,但是在他们的心里蒙古还是要大一统的,在***势力的支持下,“朵颜三卫”又成了明朝的地方,屡次侵扰明朝边界。而朱棣受制于与瓦剌的战争,无暇东顾,致使“朵颜三卫”和明朝的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了,此时只有敌人。
朱棣在第三次对瓦剌的征战中,并没有什么战果,但是皇帝御驾亲征,总不能毫没面子的回去吧!他想到了头疼的“朵颜三卫”,毅然决然的挥师东进,去偷袭“朵颜三卫”。有人说朱棣的作法是卑鄙的,但是即便是当时还是明朝子民的“朵颜三卫”,要是不去敲打,以后还是一个隐患,何不早日就解决了呢?
明王朝的军队就是刚,连以蒙古精英自居的“朵颜三卫”也只有丢盔卸甲的份儿,最后他们只能逃到了漠北,融入了那里的蒙古诸部。
论军事势力,我觉得各有千秋,要是从单兵素质来看,“朵颜三卫”的士兵应该强一点,但是那时候,明朝的兵力是很强大的,在集团作战中,个人的能力已经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了。
导读:大明洪武二十一年,北伐大将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中击溃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俘虏皇室贵族无数,自此大兴安岭以东纳入大明版图。在此游牧的蒙古诸部归顺了明朝***。根据卫所制度,大明在此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蒙古卫所。这就是朵颜三卫的由来。
明朝的藩王格局中,北方诸王因为封地贴近边境防和防范蒙古的原因所以军队编制都大。封地在大宁的朱权实力最为强大,朵颜三卫就从属于宁王。历史记载宁王的实力:“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这样的实力都可以独立建国了,可见宁王实力之强。当燕王朱棣想起兵靖难的时候,必须解决掉北部的大患。否则南下进兵的时候,老家被抄不就成丧家之犬了吗。其实宁王也是建文帝削藩政策的受害者。所以在燕王朱棣的手段下,半推半就的同意了把8万军队和朵颜三卫交给朱棣。有了这些家底,朱棣才能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
靖难成功后,朱棣为了报答朵颜三卫,决定把大宁卫这块领土(今承德附近)赏赐给他们。三卫的首领为都有官职封赏并答应和三卫蒙古人和明朝进行交易活动。其实这挺好,朵颜三卫还真有可能成为大明开疆拓土的“哥萨克”。
按说皇帝说话是金口玉言吧,可朱棣自打嘴巴反悔了。他害怕大明征伐鞑靼的时候近在咫尺的三卫偷袭京城。毕竟大宁也就是现在的承德距离北京太近了。要说这顾虑也对,可你是皇帝口含天宪,失信于人也不合适啊。这就引起了朵颜三卫的不满,为了得到大宁卫,朵颜三卫联合鞑靼部的蒙古人屡次进攻骚扰明朝边境。长达百多年的征战,三卫终于把牧场推到了大宁地区。如下图所示:
可这样就造成一个灾难性的后果,大明国土和东北庞大的奴儿干都司中间的辽西走廊越来越窄,几乎中断。不但不利于明朝对努尔干都司的统治,更是在对抗后金的过程中屡失先手。后来朵颜三卫更是为大清朝南征北战,为大清朝的开疆拓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更成为满清皇室联姻的对象。对于明朝来说,这一正一反所付出的代价足以让地下的明成祖朱棣悔青了肠子。
历史上的明朝在明宣宗朱瞻基逐渐放弃扩张,把帝国的中心放在了长城以内的两京十三省。不但造成了对于庞大的奴儿干都司的半废弃状态,并且更别提东北亚到白令海峡的开发了。在消灭鞑靼的阿鲁台后,放任瓦剌部壮大统一蒙古进而出现土木堡之变。大明一蹶不振,从此只能依据长城的九边重镇做国土防御状。
近代历史上在利用外籍雇佣兵成功的有三个王朝:一个是俄罗斯,一个是大清朝,再有一个是奥斯曼土耳其。先说两个例子:哥萨克为俄罗斯征战数百年。可以说俄罗斯庞大的国土,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哥萨克打下来的。在看大清,索伦同样为大清征战两百多年。索伦兵以精于骑射、骁勇善战著称。随着大清的扩张,打遍了全国。更了不起的是索伦打的都是外战:平定西北开辟新疆,南驱缅甸,平定***地区金川和廓尔喀。我们应该铭记他们。大清由于人口有限,所以在利用雇佣兵这块运用的非常纯属,甚至在镶黄旗下出现了俄罗斯佐领。这批俄罗斯雇佣兵在刺探军情、征战和劝降同胞方面立下战功。
有这两个成熟的例子在,所以如果朵颜三卫能够彻底收复的话必然成为大明对外拓展的一把尖刀。咱们来看一下大宁地区的位置很关键。既能游牧训练骑兵作为雇佣兵征战,又可以在关键时刻护卫京城安全。设想一下向东北可以威慑奴儿干都司实行半军事化管理,那样的话没准庞大的外兴安岭可能在明朝就成为成熟的国土(不是明朝哪种羁縻政策)。不但能消除后期女真崛起的隐患,而且可以提前征发东北少数民族战士组成新的雇佣兵为大明征战扩展领土。向北不会坐视瓦剌一家独大,避免了土木堡之变的产生。那么明朝就不会被动萎缩在长城内执行国土防御政策徒耗粮饷。节省下来的巨大财富可以西出哈密侵蚀东察合台汗国。总之,大明国土东北亚有出海口绝对不止两京十三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vanigliablog.com/post/12811.html发布于 昨天